锻造勇气 磨砺志气 永葆朝气
在搜同论坛
2025级新生迎新大会上的发言
杨龙文
在校生代表2023级博士生

在校生代表杨龙文同学发言
尊敬的各位老师、亲爱的同学们:
大家下午好!我是搜同论坛
2023级博士研究生杨龙文,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学生代表发言。首先,请允许我代表全院在校学生,对2025级新生的到来,致以最热烈的欢迎!
来南开学习、在周政求知,是一件幸福的事情!这学期也开启了我在南开学习的第9个年头。不知大家是否也像9年前的我一样,怀着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母校、全国唯一以杰出领导人名字命名的学院的憧憬与期待,怀着对“汽笛一声肠已断,从此天涯孤旅”离家千里的不舍与眷恋,来到了南开园。借此机会,我愿和大家共同分享几点心路历程。
第一,锻造勇气。我来自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曲靖,从乌蒙大山到渤海之滨,大一的我初入陌生的校园,除了有欣喜与期待,更有胆怯和慌张。害怕适应不了大学的学习方式,担心处理不好大学的人际关系,以及面对各种学生组织“百团大战”纳新时的手足无措……这些胆怯和慌张一度让我陷入困惑与迷茫。但终归是狭路相逢勇者胜。就算进行再多的心理建设,只有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圈,敢于锻造自信自强的勇气,才能探索更为辽远的天空。还记得当时第一次克服紧张,去学活小音乐厅成为了越剧晚会的节目主持人;第一次鼓起勇气,担任“市创”项目负责人,成为我学术科研的最初原点;第一次满怀信心,代表学校前往北京市政协参加全国大学生模拟政协提案大赛;以及第一次摆脱胆怯,作为新觉悟社的负责人,在全校10多个学院给数千名新生宣讲青年周恩来人生选择时的激情澎湃,等等。现在回想起来,衷心感谢学院为我们提供的宝贵机会,也由衷感叹无畏的勇气是能够被锻造出来的!
第二,磨砺志气。“南开是由一群不服输的中国人创办的”。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在抗战时期,无论是“南开南开,越难越开”的愈益奋励,还是“刚毅坚卓,学府北辰”的弦歌不辍,抑或“奔赴沙场,为国捐躯”的投笔从戎,都体现出了我们南开人的志气!持久的志气须经长期的磨砺,而长期的磨砺离不开“天道酬勤,力耕不欺”的信念。无论是朱光磊老师上课时常说的“做研究要深化、细化、具体化”,还是吴晓林老师向我们分享他的勤奋治学的故事,抑或我的导师高永久老师对我说的“只有勤奋才能取得成功”,无数的学院老师向我们言传身教:坚持不懈、磨砺不断、持之以恒、志之以勤,始终是磨砺志气的不二法门。无数次晚上11点才离开的自习室,无数个挑灯鏖战的凌晨,无数个文思泉涌的瞬间,构成了我本硕博学习生活的主要图景,发表30篇论文内参,完成20个课题项目,也绘就了“南开十杰”的些许光华。在南开、在周政,唯有踏实勤奋、贵在坚持,才能磨砺志气、追求高远。在这里,我也愿向大家分享三个小技巧,那就是:每天写作一千字、每天看一篇文献、每次课堂展示做到脱稿。当然,身体永远是革命的本钱。就像王修彦老师经常对我们说的“要多注意休息”,学习之余,我们也要走出课堂、走出宿舍、走出网络、走向操场。
第三,永葆朝气。“少年心气,是不可再生之物”。前不久看到学院关于今年新生数据的推送,大家都以“00后”居多,恰好我也是一名“00后”。对于就像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”一样的我们来说,朝气是什么?是在“知中国,服务中国”中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。从大一以来,我连续八年,无论是零上三四十度的酷暑,还是零下一二十度的严冬,无论是黄沙漫天、满嘴沙子,还是暴雨倾盆、湿透全身,我田野调查过内蒙古、新疆、西藏、云南、广西、黑龙江、吉林等边疆地方,覆盖了祖国疆域版图的四个角落。北疆的雪、南国的花、东海的浪、西域的霞,行走在国门口岸,扎根于边境村落,深入到牧民农家,五十六个民族的多元一体、内聚向心、善良淳朴、热情好客,让我明白了“何以中国”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,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就是属于我们的青春朝气!朝气是什么?是在“青春挺膺,服务人民”中彰显青年的担当精神。人民,就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师生、每一位食堂阿姨、宿管阿姨和外卖小哥。无论是担任党支部书记、班长,还是在“一站式”社区带领全校师生开展劳动教育,抑或开设诚信超市为学校捐款数万元,我都深切地感受到,青春担当绝不是宏大的口号,而是点滴的行动。作为南开人,礼貌尊敬师长、团结友爱同学、温柔相待朋友、关心体贴劳动者,就是属于我们的青春朝气!朝气是什么?是在“周事在公、政行其能”中锤炼自我的思想涵养。作为周政人,时刻关心国家议题,积极参与课堂讨论,享受思想碰撞瞬间,在书海中建构自我认知,与两三好友畅谈人生理想,于激扬文字中文以载道,就是属于我们的青春朝气!
最后,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:“今天只是今天,未来也只是今天的未来”。祝愿大家从今天开始,在南开的生活里能够锻造勇气、磨砺志气、永葆朝气!也衷心祝福大家在周政的未来日子里学业精进、乘风破浪、光华灿烂!谢谢大家!